在很多業界觀點看來,無人便利店和自動售貨機的主要特質就在于“無人”,也就是通過無人零售的方式從而降低人力成本,同時仍能夠實現24小時開店的需求。其實“無人零售”的概念蔓延如此迅速,與實體店鋪在零售方面近幾年來遭遇的困境息息相關。隨著電商的崛起,對實體零售市場的滲透逐步加深,實體店鋪關門歇業、裁員等消息屢見不鮮。除此之外,線下門店的租金、水電、人力等成本又不斷攀升,導致實體零售更難與電商在價格上一較高下,所以實體零售若想降低經營成本,“無人化”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
無獨有偶,“無人便利店”的出現其實可以說是由于目前線上支付、物聯網、圖像識別等高科技進步到一個節點后的產物。以前互聯網講究的是“滿足80%用戶的80%需求”,以后人工智能的加入會進一步提升整個系統的交易效率,便利店完全可以做到“滿足1個用戶的99%日常需求”。
實際上,目前市場上所有的無人零售形態可以分為兩種,一種是需要用到計算機視覺、傳感器融合、深度學習、生物識別等前沿技術的高科技門店,像“繽果盒子”這樣的自助付款式無人便利店,技術含量較低,沒有傳感器和攝像頭,能解決問題僅為節約成本及讓付款環節更為快捷。而“Amazon Go”和“淘咖啡”這樣較為高科技的門店,則能夠將使用傳感器與攝像頭捕捉到的顧客所有行為信息,客人從進門到出門,所有一舉一動都能數字化,通過后臺的大數據算法模型計算后,得到許多有價值的信息,對于貨品的安排及銷售等進行更為直觀的分析。
“無人化”的核心目的,并不只是為了簡單的顛覆傳統零售業市場,而是為了破解電商目前的一大瓶頸——看得見、摸不著。這個問題目前仍是約束電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一個坎,雖然說電商現在基本實現了和用戶的直接對接,也去掉了以往實體零售的傳統商業模式下的層層代理渠道,實現了價格的優勢,但僅靠線上的技術完善,通過評價機制來豐富用戶的選擇權,顯然無法滿足用戶,為了獲得更真實的體驗,許多用戶依舊會選擇去實體店面消費。